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實際呈現小斑鳩的成長與行為(三之三:意識)

小斑斑活動力越來越強了,只是挑食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還好已經接近可以野放了。

8月29日開始,為小斑斑準備了牠隨時可以喝到的水,所以改用這個杯蓋裝水較穩。
喂喂,水是要倒在杯蓋的,到杯蓋去喝,不是在水壺嘴喝,沒規矩,要加強教養(^///^)

早上,再把牠放在到陽台的門上橫樑,讓牠繼續觀察外面,為野放做準備:

上面這張陽台門的照片我是從裡面的桌子拍的,拍完我也過去陽台門前的桌子工作,但牠在橫樑上沒呆多久,反而飛到裡面的桌子上去了。牠這次並未如過去總是飛來找我,也就是說,牠的行為已經開始轉變了。意識中對於母鳥的依賴降低了。
突然,牠那兒傳出說話的聲音,怎麼了,小斑斑像黑蛇白蛇,變成人,會說話了🥶
乖乖,居然按到廣播鸚鵡要吃甚麼食物,所以是在抗議我給牠吃的不好?

牠的行為比較不像以前黏著人之外,並開始經常自顧自地在梳理羽毛,把羽毛屑屑掉的到處都是,明顯地此階段體內的荷爾蒙開始引發牠更換正式飛行用的羽毛了。於是,安萱陷入黃金蛋與毛屑屑同時轟炸的戰場:




今天難得,食慾比較好喔:

並且開始有比較長距離的飛行,動作也較熟練了,為牠高興:

飛到貼牆壁的小桌那裡,接下來飛哪裡呢?嘿嘿!這是我的晚餐,不是你的,不要來!

夜深了,飛來我桌子前窩著:


不錯,有聽話

就寢前,牠又發現了新的制高點:

8月30日,繼續把牠放在橫樑上觀察外面:

早上食慾又變差了,反反覆覆,真的很有必要早日野放了。
開始針對時間與地點思考、討論研究,決議:
時間考量:1.在安萱,不比到野外世界生活多樣化,推測牠是吃厭了所以挑食。因為吃得不正常,體重都沒增加,對牠健康不好。2.牠此階段肌肉筋骨開始成長,應該到外面做較長程的飛行,鍛鍊力量,目前只在室內短程飛行,沒有鍛鍊的效果。
故決定明天就去野放。
地點考慮:1.牠如果不畏懼人,可能會跑去接近人類,有危險,應送到野外人較少地點。2.撿到小斑斑的地點位在社子基隆河堤內的住宅區巷口,因此決定載牠到河堤外野放,野放後牠可以自由在河堤內外移動。

今天,牠仍然喜歡有伴:


注意牠的尾羽與翅膀,長多了:

我也要看電視

你要去哪裡?我要跟

睡覺前搗蛋一下,把紅土撒的滿桌

你睡桌下我睡上面

8月31日,牠好像有神通,知道今天要去野外囉,早上顯得比較有活力,先吃吃喝喝:


然後到處探險,這是第一次在室內如此到處飛,到處看:

轉到這裡:

再來這裡:

這裡沒來過:

也沒在這裡玩過:

早上小斑斑顯出想到處逛的行為,與之前日子都不同,這就是成長吧!想像牠如果是由母鳥帶著,現在應該到了要離開去獨立,自己開始闖天下了。
早上必須出門去社子陪一位阿嬤,從士林捷運站出來時看到這一幕,一看就知道躺在地上曬太陽的一對是父母鴿,站在上面黃線上的兩隻是子鴿。一家四口沒有分開。另外,鴿子本來就是喜歡群聚的。

這隻粉子鴿自己在找食物:

注意另外這一隻花斑子鴿的左腳也是腫大的,與前面看到的那隻小斑鳩一樣疾病:

難道現在野外的鳩鴿類有這一種疾病流行嗎?為何短時間內看到兩隻,而且都在士林區?

中午後回來,見牠自己飛到橫樑上看外面,太好了,很正確的行為發展,真的可以野放了。

其次,牠不像以前看到我從外面回來會很興奮,這次我叫牠一陣子,牠並未立即飛下來,也就是說,DNA在牠身上的設定,此階段已經發展出牠要去獨立的意識了,這有點像我們現在說子女有叛逆期一樣,如果我們從斑鳩學習生命現象,就可以體會自己子女的反應只是被大自然設定的行為現象,子女的意識是受到DNA操控的。


天生的,從小愛動物與農作,養過很多種動物,很小時,在水溝救起了一隻小鴨,它竟然因為印痕作用只跟著我與家人,白天跟前跟後,晚上我們睡覺它也窩在床前。

之後,在從事生命修行,體悟了實相世界與真實空間後,知道應起不結緣斷緣的心念,所以談的是對一切人事物的意識,全部斷滅。故從此不再有養動物的慾望。

但有時天還是會安排緣分考驗我。2001年租住新店景美溪邊,有一天下雨,上班前聽到後面廚房有小貓聲,查看居然是從廚房的屋頂破洞掉下來一隻小貓,眼睛都被眼屎糊住了,到外面去也找不到母貓,只好收留。我有豐富的養貓狗經驗,所以手腳很快的,十分鐘清洗搞定,就拽在外套內帶著去辦公室,先把牠放在辦公桌上了。後來,有一位女警喜歡,就送給了她。雖然斷緣,這小貓非常非常乖巧,我們的相處也是我美麗的回憶。似乎是天要賜我的一段快樂,也是一個我是否會迷入的考驗。

緣起緣滅,天給安萱的第一個生命修行訊息是:「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所以在安萱把所有人事物用關係看,而不說緣。一切關係都用上面四個原則去思考與應對,責任誠信是自己應完成的,愛心是願意捨己幫別人的,快樂心是給自己的,也是生命修行的重點。所以我們都活在紅塵中,而從紅塵種種修出內在一片清明與沉靜。

小貓是前塵,小斑斑是當下。跟小斑斑在一起也是快樂的,但快樂是情緒,快樂心是境界;修得很好的快樂心,在基督是聖潔,道為清靜,佛為涅槃。小斑斑的意識界不知何謂修行,就只是當下,我讀書,牠也要來讀書:


牠到處撒黃金,也生氣也甜蜜,飛到冰箱的盒子上要用時才看到:

三坨,不知幾兩重,價格不菲:

話說下午野放。
帶牠到了社子堤防外,現場一片廣闊草地,樹很少,有幾隻八哥,偶然看到喜鵲,但是沒有斑鳩,顯然不適合斑鳩野放。商量後決定帶牠回安萱,從陽台以小斑斑自主方式野放,讓牠在陽台上生活,自己逐步探索外面世界,自己飛走。安萱對面包括頂樓事實上有不少樹:

回到安萱打開前陽台門,牠第一個動作又飛到橫樑上,把牠帶下來,引導牠出去,結果:
真沒膽的傢伙。

沒辦法,用一點強制力把牠帶到室外去:


接下來:

繼續適應中:

一直沒有進展,16:10,進一步把牠直接放到欄杆上面去看外面:

安萱在二樓,與一樓前的巷道很貼近,16:40,牠飛下來了,不過剛在欄杆上時對於經過樓下巷道的機車汽車應該已經習慣了:

飛下來後又誘導牠到陽台上去,牠喝了口水後一直待在那裡沒有要進來,但是擔心晚上有貓,所以最後還是呼叫牠進來了。期待,期待牠明天會飛到對面樹上去遛遛,逐漸飛向自由的天空。

9月1日上午,打開陽台門,自己並沒要出去,也是放在手上帶牠出去。然後保持門開著讓牠自由進出,牠今天上午10點多就飛回屋子裡了。必須再帶牠出去。

在外面比較好玩啦,這個笨蛋

還可在幾個盆栽內翻東翻西。有時會看到牠吃東西,不知吃甚麼?

也會去吃為牠準備的大餐,但一樣愛吃不吃:

9月2日早上小斑斑沒有直接飛屋外到陽台,仍飛到橫樑上,之後才轉變成一飛就到室外陽台。把門整天打開著,讓牠自由進出。如果我沒有出門,經常牠會想進屋子來。一直期望牠能自己飛到欄杆上看看外面,也飛到對面圍牆的樹枝上,擴大活動範圍,可是沒有。於是又想了一招,早上牠出去後就把紗門關起來,不讓牠進來。牠會嘗試,並且表演戰鬥機三百六十度大迴轉:


9月5日傍晚,出來看看牠在幹嘛:

9月7日早上七點半把牠放到更高的點上面,期望牠自己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沒多久,牠又飛下來到盆子內去東翻西翻了。有點像在野外從樹上飛到地上找東西吃一樣。但是靠近中午十,牠居然自己飛到這個高點:

晚上我晚餐,牠到我旁邊站在書堆上:

我開始工作,牠來指導我說,書中自有黃金一粒:


9月8日。分離的日子。

早上臨時想到,牠即使站上欄杆也都是回來,不往外飛出去探險,是否因為沒有母鳥帶,沒有勇氣,或者是蹲在欄杆上視野不夠看不到外面寬廣的世界。因此把牠托在手掌上,伸出去到欄杆外;牠突然變得很興奮又緊張。然後跳到旁邊的廣告箱上。



然後,又回來了。


計算07:26:30把牠托到外面,07:28:12緊張的回到陽台內,在外面才一分鐘四十秒,真沒膽的傢伙,可以站在外面多看看呀!感到失望,但.......
接著就變傷心了。

看牠跳回來,不理牠,就到後面廚房去準備早餐,半小時後出來,找不到了,可愛的小斑斑走了不告而別太狠心!只顧自己,飛向自己生命的空間😲

為何把牠用手托到欄杆外,牠就飛走了呢?牠以前也有兩三次站在欄杆上向外看世界啊?牠可以飛出去啊!可以飛走啊?
一切行為都來自意識,牠在想甚麼?

是否牠的意識認為欄杆就是世界的邊緣,站在欄杆上,不能超出這個邊緣,因為我這隻母鳥也從未出去過這個邊緣,因此牠的意識中,欄杆成了牠的意識框架?也就是說,由於牠自己界定出這個框架,一個與事實不符,界限著牠行為的界線,生活與認知留在一個牠永遠不敢超越的空間內。
當牠被托出去欄杆外時,牠驚訝的眼神與跳過來跳過去的舉動,顯示了牠突然發現原來界限是可以超越的,牠是驚訝,還是驚喜,看牠從欄杆外衝回陽台內,是如此緊張!
我當時應該體會到牠的意識已經突破,但我擁有的意識是:牠總是留在陽台,這麼快回來,又要在陽台內呆著。我用我的意識認為牠就是這樣的意識。
我錯了。
養了一個月,想錄到牠離去的身影,錯失了。

小斑斑剛來到安萱,很多朋友提供我各種建議,而他們並不知我的認知,以及會如何進行照顧小斑斑,人們用他們認為的我這個人是如何如何的意識,加上他們自己對應如何照顧野生雛鳥的想法,叫我如何如何。
人間,生活中多少事,人們不斷地以善意在當老師,告訴別人要如何如何,
但是,我們告訴別人的真的正確嗎?甚至於,我們真的比對方懂得更多更深入嗎?
更重要的,對於事情,我們正確思考過了嗎?我們真的認知實相了嗎?

宜蘭有一位先生也救了一隻小斑鳩,他居家附近環境有樹林,長大飛走了的小斑鳩,主人呼叫它時還會會來,人們看了這影片,用自己的愛心意識,會認為鳥也是有感情的。
研究了這支影片是去年9月30日貼出,內容是好幾段剪接的,分屬不同的成熟期,一開始出現的這隻最成熟,頸部斑點較為完全,其餘內容都還是幼鳥,但一樣會飛 了。
記者說是七月檢到雛鳥,所以已經3個月大了,羽毛將越來越成熟,然後開始求偶,而後就如所有的斑鳩一樣,此生只有配偶與繁殖,對於如同母鳥的主人並無感情。只留待回憶。片中說是我個人所知,因為外表已經成熟
這隻在是因為它還沒到求偶期,現在回來,只是因為熟習這個叫聲,也熟悉這個房子內的一切。而回來,不是因為它認為有安全感,而是因為沒有不安全感。

或者我們只是跟著一隻自己也把自己限定在框架中的母鳥,使我們自己的生命也限縮在不實際的框架中,自以為很努力又滿足的過了一生。
特別在宗教世界,自己信仰之深,反映在對別人勸諫之積極。
政治
宗教
文化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愛這隻小斑鳩,意識上想要它一直在身邊,我們就進入對它會一直愛我們的幻想與執迷。

人類具有最聰明的腦筋,意識最強,也因此人們總是活在自己的意識所編織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就是自己所有思想與言行的框架。我們用自己的意識拘束了自己,也成為一切情緒的來源。

跳出框架,歸零思考,自在不受拘束,才能獲得真理。所以叫做:青山飛羽。


這時,我們也可體會,小斑斑不是我們想的,會對我們有感情的。

如此說的諸般言語,從安萱的生命修行的思考方式中,可以分析出,愛心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於小斑鳩的執著。而熱心於指導如何餵食的語言則反映著自我為是的潛意識,自我為是呈現著哺乳類動物都具備的自尊與自信,所以指導別人以及主導事務的現象在生活中四處可見。

更可以發現,人們事實上活在自己的意識所形成的空間裡,而這個空間卻非真實存在。故以小斑鳩為中心所形成的種種言詞,都反映出發言詞者本身的意識空間。譬如看見小斑鳩黏著我,自己喜歡小斑鳩留下的意識,會創造一個幻想空間,就是小斑鳩後來


小斑鳩對鐵欄杆的意識成為限制它行動的框架

天賜給安萱一部善惡經,對於人性的拆解與修行途徑真是直入其境。

在安萱從事的種種行善與協助工作中,也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事人主義」。養這隻小斑鳩,要回到小斑鳩的真正意識去思考,才能不入迷思。

青山飛羽,飛出一切框架,至無意識界。

無意識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一斷一,見二滅二

親子教育與成長學習


 

現在,天又送了一隻小斑鳩來了。天知道我一直都喜歡,所以來考驗我對喜歡」這兩字的修行。

鴿鳩科實行一夫一妻,大自然中也沒看到牠們群聚,而且一生,牠們只有配偶與窩內的下一代。各位認為它們意識中具有家庭觀嗎?是否相反的,是因為我們的意識界中自己存在有家庭這樣的觀念,所以是自己用自己的意識去解釋鳩鴿的行為?


安萱的生命修行,談的是不執於物質界中的一切存在、聲光、形象、概念等等。但人必須活在實際的塵世中,練習緣斷緣,無緣不招」。生活中會一直有相對關係產生,就用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來處理。

緣分緣分,是人間眾人所說的,發心要修行的人,就是起覺悟心的人,因此不再有緣分的概念,也無緣起緣滅,只有「關係」。」生情,而關係只重責任的完成,以及過程中耐心所需的基礎,也就是愛心。最終,要從人生一趟修出快樂心。終極的快樂心就是佛的涅槃」,道的清靜」,基督的聖潔」。安萱修行不難,也無大道理,就是生活中種種關係的處理。

現在,天就給了我小斑斑這個關係。我會喜歡上它,捨不得它離去嗎?
如果意識中「無緣無聚,也就無離無去」。

以自己的意識解釋所見
意識桎梏了自己的思與行
意識不清晰
緣與關係
執著已經過去的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因不同的處理得到不同的意識與心情


颱風夜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實際呈現小斑鳩的成長與行為(三之二:實相)

話說小斑斑食慾不好,這是一個狀況。想到養鴿都會準備鴿用紅土給鴿子自由啄食,思考,野外母鳥餵的食物中應該也含有砂土,它食欲不好,是否因為缺乏砂土礦物等因素?8月19日前往凡賽爾賽鴿鳥醫院請教醫生,想要買紅土,這也是一個愛鳥單位。醫生看了我的影像,認為既然再幾天就要野放,現在就不要餵它紅土,因為吃太多紅土也不好。




回程,先彎到遼寧街探望一位獨居老人,出來後經過一個小公園,看見一對金背鳩。斑鳩不結群,成熟後,會找一隻異性配對,此後心中沒有別的鳥,專情又負責。所以我們在公園或野外看到的多是一隻或兩隻

這次小斑斑蒞臨安萱,目前可以從腳是紅色的判定它如果不是金背鳩就是珠頸斑鳩,但頸部羽毛未長成,無法判定。

尾羽左右各有三根羽毛的前半是白色的。



它最讓人討厭的動作是,吃東西挑三揀四,會左右亂甩把穀子灑到外面,不用杯盤就製造了狼藉。也就是它想吃,卻不是餓到有吃
就急著吃,所以看到食物就亂撥。為何不喜歡小米?也不喜歡麥片?邏輯上推論,可能此時期是學習獨立進食,野外食物是多樣性的,在我這裡,它有時很認真的吃這兩樣,有時又不吃,推測會亂撥的心理是看到就膩了,想尋找有沒有不同的。但這只是我自己的思考,無法實證。如果我能懂鳥語就好了。安萱生命探索的資料中,美國有一位凱倫·安德森(Karen A Anderson,"動物也有今生來世"作者)可以與動物溝通,我應去函告訴她我有買她的書,請她飛來幫忙與小斑斑溝通溝通,至少不要亂撥穀物,愛吃不吃,學著規矩些,鳥要有鳥樣,如果牠是母的,更要淑女點。

這時期仍喜歡有伴。我要工作了,好幾次它也來幫我打電腦。

看到它打字的成果,真是感謝它代勞。這次它先打很長很長的點,再接著是99999...,意思是安萱長長久久。原來它是有靈性的呀!哇,天送了一隻有靈性的斑鳩來告所我,安萱長長久久!



為了培養它未來在地面到處獨立覓食的能力,在桌面與地上都灑一些種子,讓它自己去撿食。



8月20日下午,好久難得看到,它如此認真的吃,把小米都吃完,還啄食一顆麥片。餓了吧
,繼續撐吧,看你真的不吃:

送黃金彈給你不行嗎?看甚麼看!

把黃金蛋放大讓各位看官瞧瞧都是甚麼咚咚:


看到甚麼都好奇來檢查一下,威士忌,要嗎?


8月22日,難得見它自己覓食,或許是開始獨立進食的表現,但仍想從母鳥(手指)處取食。根據前述網路訊息,8月28日前都在學習獨立進食期間:


真餓了就會自己去找吃的,問題可能都出在它不喜歡一直吃這些:


8月22日晚上10點,我還沒將它放進紙箱,它自己找到這個新的點過夜,就讓它在那裏。事後發現底下一堆黃金。眯眯😂........

未來的日子裡,可以發現它並不一定在何處過夜。如果牠與母鳥現在野外,推測應該就是如此每天到處找一個高點過夜。

請不要再說我只會吃,我也是很用功讀書的:


說讀書,安萱的生命探索,就是用研究的態度,實證性的去探索各種現象與理論。

研究生命,安萱從天文、生物、動物性、人性等等入手,進入到有關靈魂與各種宗教與修行團體的主張。也因此對於實際發生的事物,特別是與人類自己有關的,可以用很實際的物質現象來理解,並解開人們最自奉高尚的心靈本體。

生物學上,達爾文的演化論之後,發現了基因DNA,埃力克  (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教授) 直接拆解生物實際現象說:我們只是DNA想製造更多DNA的機器我們每個人只是一部機器,我們當然不服。

但實證性思考一下所有動物與人從出生到死的行為模式,豈非正是如此。各種生物的DNA都利用生物的軀體複製更多的DNA;它而且在生物軀體內設定了生長到甚麼階段就要分泌甚麼樣的荷爾蒙。譬如洪蘭翻譯安妮·莫伊爾的著作:腦內乾坤」中說,人的受精卵一開始每一個都是陰性,也就是女性,長大後會喜歡男生。但如果受精卵的染色體是陽性的X與Y,在六週時會開始分泌雄性荷爾蒙,使受精卵的發展,身體生長出雄性的性徵,而腦部也生長成自己是男性,以後喜歡女性的認知。男女軀體成熟時,DNA設定男女的軀體內都會開始分泌性荷爾蒙,於是男女開始進入愛情的追逐,想有伴,實際上最終是做愛交配,然後就生育出子女,為DNA複製了人類DNA。又,具有陽性染色體的受精卵,雄性荷爾蒙的分泌如果不正常時,嬰兒未來就會變成男性或女性同性戀。

這是很實際的各種生物軀體被DNA運用賀爾蒙影響與控制的真實狀況。

小斑鳩真正的成長,一樣被體內的賀爾蒙控制,DNA設定了它體內不同時期分泌不同的賀爾蒙,以發展不同的羽毛等外表,產生不同的行為。目前階段,這部DNA複製機器,它的身體與腦部認知,只有一個任務,就是跟著母鳥進食,長大,獨立進食再到獨立生存。下階段它就要成為DNA複製機器,任務將是:強壯、換上美麗羽毛,再下一個階段任務是:求偶、交配,開始生產更多DNA複製機器。

有一個很有趣的由DNA操控的複製方式。弓蟲DNA。

大家可能都沒想過,老鼠會去找貓讓貓把它自己吃了嗎?告訴您:會。弓蟲的DNA同時利用了貓與老鼠兩部機器。老鼠這部機器被感染後,弓蟲在其體內進食長大,之後會在其腦內,分泌一種化學物質使老鼠不但不會怕貓,反而去尋找貓的尿味,讓貓把自己吃了。然後弓蟲就進入貓體這部機器,利用貓體交配繁殖。卵再形成蟲卵囊排出來,繼續汙染鼠類的食物,再進入老鼠體內進食成長,重複進行DNA複製。我們看到鮭魚從海洋沿河逆游而上去產卵,歌頌鮭魚的偉大。事實上,鮭魚只是被DNA驅動的複製機器,在海洋進食長大,到高山溪流石灘交配產卵繁殖,製造更多鮭魚DNA。

人類從小到大,隨年齡成長有各種不同慾望與行為,都是人類DNA在受精卵開始被預設了荷爾蒙分泌機制,不同年齡分泌不同的賀爾蒙,而我們就是這樣被控制下出生,然後成家,上床,複製更多DNA複製機器,然後健康與體力衰竭了,對DNA而言變成是毀敗的機器了,它就說:那就去死吧。哈哈。這就是人生實相呢。

生物界有自己的企圖與運行,我們享受著愛情,認為愛人愛我,但貓如果認為這隻老鼠好乖自己跑來給它吃,它就錯了,貓被利用了。下一篇我們探索意識時,再進一步討論我們在這個實相中的執著。

上面說有奶便是娘,小斑鳩為何一夜之間就黏上我了?它與我好有緣份,好愛我啊!所以我也要珍惜它,把它一直養著,愛護它一輩子,不離不棄。哈哈,是嗎?DNA,DNA。

DNA為了確保這部複製機器的安全,它離巢時的羽毛將只是具有保護色的灰暗色:

此機制,很多鳥類的DNA都是這樣設計的,底下是麻鷺剛獨立生存的幼鳥與成鳥外觀,幼鳥在樹下與草地上都具有保護色:


成鳥

在離開安萱後4-5個月中,小斑鳩將獨立生活,沒有甚麼所謂的對主人的感情,對父母的感恩,並且將逐漸換上華麗的羽毛開始吸引自己的伴侶,就像這樣的帥哥美女喔:


之後,成熟的斑鳩將建立夫妻關係,然後性荷爾蒙使它們開始進入交配、產卵、乖乖地孵蛋、勤奮的餵食,確保DNA所要的另一個DNA成長產出,此後一生更重複、重複的繼續一窩、一窩複製更多DNA。我養他,我自認為是主人,而人類自認是萬物之靈,但如果人類沒有靈性的思考,我們不也就是一隻斑鳩?社會上多少單身男女想找伴?網路上多少愛情社群?都只是DNA控制下的斑鳩求偶。實相,實相。

回到小斑斑挑食,進食不夠的問題上,牠現在的習性還是一直想找母鳥給牠吃的:


將麥片夾碎,鼓勵牠吃,牠只吃夾碎的屑屑,整顆的都不動。稍微吃一下又衝向我的手:


8月23日清晨天未亮,溝窺一下小斑斑香閨,野生的斑鳩未開始活動前都在幹甚麼?就梳頭髮啦:


8月23日下午找到了新的制高點。野外的斑鳩可能也是如此到處飛,到處停:

一個奇怪的行為表現,8月23日11點在原來的桌子上一直引導牠吃麥片,不吃,吃一點碎屑應付,對小米完全不理睬:


5分鐘後,我到電腦這邊牠也飛來,這時奇怪的,拿麥片給牠,居然吃了,但也沒吃幾顆又不吃了:


所以牠是餓的,但對於每天給牠的就是敷衍。換了地方,牠卻吃下整顆麥片。是否可以判斷:此時在野外,牠的進食習慣開始改變,需要多樣性,到處覓食,要多地點性。

而且此時,牠還是想要伴的,我只要停下來工作,牠就喜歡來蹭在一起,所以即使在野外離巢,推測此時也都與母鳥一起的:





8月24日了,從8月8日到今天,體重一樣是125公克,都沒增加,看來吃的養分都只是換羽毛用了:


8月25日,在地板上撒一點小米,呼叫牠來,好興奮的跑過來了,用手指充當母鳥的嘴,引導牠快吃,全吃光了,是否顯示,在野外,此時期母鳥就是這樣引導牠獨立進食:


之後把牠放到往陽台門的橫樑紗窗上,第一次讓牠看外面風景,開始引導牠認識未來自己要生活的世界,牠在上面40分鐘後就飛下來了:


飛到哪裡呢?原來目標是我的頭高點,我發現閃開,牠到這裡來了:


一直食慾不振,想換胃口嗎?給你試試黑芝麻糖,啥,沒興趣:


進食狀況不好,有氣無力,連翅膀都垂下來,無精打采的樣子:


不放心。繼續運用思考工具進行實證性研究。想當時鳥醫院的醫生認為幾天內要放走,所以說不用買。但現在依據實際的行為發展,還不到可以野放的時候,人養著,只給穀類與水,日期長了就可能需要紅土。思考後決定買,讓牠吃,實際觀察情況是否改善。8月26日下午到文林路飼料店買紅土,順便到附近外雙溪邊快步走,到了河堤上發現這隻斑鳩,脖子上還沒有斑點,應是一隻剛獨立生活換羽的小斑鳩。然後發現牠的腳好像生了腫瘤之類:



我過去時牠飛起來躲開我,不知牠這病最後能否好起來?謹用安萱十方善空間十方善力量祝福牠早日痊癒。

買紅土,也買了與小米一樣大小的穀類,一種長形兩頭尖像草籽的種子,老闆說叫做泰國米,0與圓形的小米一樣大;因為小斑斑對於麥片與十穀米一直興趣很低,所以只買這一類小顆粒的。然後同時放入小米、麥片與新的穀類,增加食物的多樣性:


看,牠吃紅土好開心:


然後,看牠吃穀類吃的這樣積極開心了,注意,牠把剛買的叫做泰國米的穀子先吃快光了:


這次經驗,說明,斑鳩到了25天左右就應給予紅土。又牠看到原來沒看過的泰國米就很積極的先吃了,別以為幫它找對食物了,接下來的兩三天後,如同對於小米的食慾一樣,都不喜歡吃了。這是否可以解釋為,牠真的愛多樣性食物?而人養著因為做不到多樣性,確實有所不宜。

吃飽囉,伸伸腰,弄弄姿,如何,大家看我漂亮吧,以後我會有一大堆的蜜蜂與蒼蠅跟著喔:


繼續擺姿勢:



8月28日,可以發覺牠發出那種咻咻聲討食的情形比較少了,只是進食情形又變成不很理想,但會想用喙鑽我手指與腳趾,類似伸到母鳥口中進食的行為:


8月28日傍晚,可能想找過夜處,飛到地球最高峰去了:


晚餐時,牠飛來了,對我的湯好奇,居然栽下頭想吃,趕緊把牠抓走。如果牠跳下去泡湯,這鍋湯就要取名斑鳩貴妃沐浴湯,我的晚餐真差點被牠幹掉了🤣


小斑斑來到安萱,增加了不少麻煩,也給會友們與自己帶來很多樂趣。在這快樂中,也有會友們的各種鼓勵,有一位會友就很著迷小斑斑。更有一位會友看著小斑鳩的眼神,讓我回憶起自己小時看著小貓與小狗時的著迷樣。而且小斑斑為了生存想吃,會發出可憐又可愛的咻咻聲靠近人,惹人憐愛。

在小斑斑每日成長變化中的一切行為,用上述DNA的觀念來分析,都是為了存活。作為一部未來的DNA的複製機器,DNA設計了它出生起的一切發育與行為,必須使這部DNA複製機器可以成功地完成產出

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大道,可以解釋為就是整個天文宇宙大自然的運行之道。有天地,就是繁星與地球,有日月,才出現生命,然後演化出萬物,而萬物各有其DNA。迄今,人類無法確定這個大道中,地球上生命如何產生的,也還無法創造生命。但對於有生命之後,DNA的發現,更使我們體悟,大道生養萬物的道理,大道是客觀無私的大環境,而每個生物的主觀存在就是其DNA。主觀DNA的不斷演化,也是為了要在客觀大環境的元素變化中適應與生存。

人類,男帥女美,在一定的條件,也就是華麗的羽毛下追逐著,在性荷爾蒙作用下,做愛、生育、賺錢給子女,人類更具備了其他動物沒有的私心,連死了還要計較錢財,還要把財產留給子女。

比較人與動物的一生行為,都一樣。梅蘭妮·查林傑(Melanie Challenger)的書名就直接取名為:「How to Be Animal」,中文譯本更直接翻譯為:「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

生命實相,道法自然。人,一代又一代,我們當如何思考這個實證性的現象?我是人,或者我也只是動物?人生人生,如何過完一生,可以堅實的告訴自己未曾虛度此生,真正完成了充實的生命?這牽涉到對於意識的認知。請各位看官繼續來作伴,一起探討。

哈哈,想太多,青山飛羽這個人太麻煩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