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斑活動力越來越強了,只是挑食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還好已經接近可以野放了。
喂喂,水是要倒在杯蓋的,到杯蓋去喝,不是在水壺嘴喝,沒規矩,要加強教養(^///^):
早上,再把牠放在到陽台的門上橫樑,讓牠繼續觀察外面,為野放做準備:
突然,牠那兒傳出說話的聲音,怎麼了,小斑斑像黑蛇白蛇,變成人,會說話了🥶?
牠的行為比較不像以前黏著人之外,並開始經常自顧自地在梳理羽毛,把羽毛屑屑掉的到處都是,明顯地此階段體內的荷爾蒙開始引發牠更換正式飛行用的羽毛了。於是,安萱陷入黃金蛋與毛屑屑同時轟炸的戰場:
今天難得,食慾比較好喔:
並且開始有比較長距離的飛行,動作也較熟練了,為牠高興:
夜深了,飛來我桌子前窩著:
8月30日,繼續把牠放在橫樑上觀察外面:
今天,牠仍然喜歡有伴:
8月31日,牠好像有神通,知道今天要去野外囉,早上顯得比較有活力,先吃吃喝喝:
中午後回來,見牠自己飛到橫樑上看外面,太好了,很正確的行為發展,真的可以野放了。
其次,牠不像以前看到我從外面回來會很興奮,這次我叫牠一陣子,牠並未立即飛下來,也就是說,DNA在牠身上的設定,此階段已經發展出牠要去獨立的意識了,這有點像我們現在說子女有叛逆期一樣,如果我們從斑鳩學習生命現象,就可以體會自己子女的反應只是被大自然設定的行為現象,子女的意識是受到DNA操控的。
天生的,從小愛動物與農作,養過很多種動物,很小時,在水溝救起了一隻小鴨,它竟然因為印痕作用只跟著我與家人,白天跟前跟後,晚上我們睡覺它也窩在床前。
之後,在從事生命修行,體悟了實相世界與真實空間後,知道應起「不結緣」與「斷緣」的心念,所以談的是對一切人事物的意識,全部斷滅。故從此不再有養動物的慾望。
但有時天還是會安排緣分考驗我。2001年租住新店景美溪邊,有一天下雨,上班前聽到後面廚房有小貓聲,查看居然是從廚房的屋頂破洞掉下來一隻小貓,眼睛都被眼屎糊住了,到外面去也找不到母貓,只好收留。我有豐富的養貓狗經驗,所以手腳很快的,十分鐘清洗搞定,就拽在外套內帶著去辦公室,先把牠放在辦公桌上了。後來,有一位女警喜歡,就送給了她。雖然斷緣,這小貓非常非常乖巧,我們的相處也是我美麗的回憶。似乎是天要賜我的一段快樂,也是一個我是否會迷入的考驗。
緣起緣滅,天給安萱的第一個生命修行訊息是:「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所以在安萱把所有人事物用關係看,而不說緣。一切關係都用上面四個原則去思考與應對,責任誠信是自己應完成的,愛心是願意捨己幫別人的,快樂心是給自己的,也是生命修行的重點。所以我們都活在紅塵中,而從紅塵種種修出內在一片清明與沉靜。
小貓是前塵,小斑斑是當下。跟小斑斑在一起也是快樂的,但快樂是情緒,快樂心是境界;修得很好的快樂心,在基督是聖潔,道為清靜,佛為涅槃。小斑斑的意識界不知何謂修行,就只是當下,我讀書,牠也要來讀書:
沒辦法,用一點強制力把牠帶到室外去:
9月1日上午,打開陽台門,自己並沒要出去,也是放在手上帶牠出去。然後保持門開著讓牠自由進出,牠今天上午10點多就飛回屋子裡了。必須再帶牠出去。
9月2日早上小斑斑沒有直接飛屋外到陽台,仍飛到橫樑上,之後才轉變成一飛就到室外陽台。把門整天打開著,讓牠自由進出。如果我沒有出門,經常牠會想進屋子來。一直期望牠能自己飛到欄杆上看看外面,也飛到對面圍牆的樹枝上,擴大活動範圍,可是沒有。於是又想了一招,早上牠出去後就把紗門關起來,不讓牠進來。牠會嘗試,並且表演戰鬥機三百六十度大迴轉:
9月8日。分離的日子。
早上臨時想到,牠即使站上欄杆也都是回來,不往外飛出去探險,是否因為沒有母鳥帶,沒有勇氣,或者是蹲在欄杆上視野不夠看不到外面寬廣的世界。因此把牠托在手掌上,伸出去到欄杆外;牠突然變得很興奮又緊張。然後跳到旁邊的廣告箱上。
看牠跳回來,不理牠,就到後面廚房去準備早餐,半小時後出來,找不到了,可愛的小斑斑走了!不告而別太狠心!只顧自己,飛向自己生命的空間😲。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愛這隻小斑鳩,意識上想要它一直在身邊,我們就進入對它會一直愛我們的幻想與執迷。
人類具有最聰明的腦筋,意識最強,也因此人們總是活在自己的意識所編織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就是自己所有思想與言行的框架。我們用自己的意識拘束了自己,也成為一切情緒的來源。
跳出框架,歸零思考,自在不受拘束,才能獲得真理。所以叫做:青山飛羽。
這時,我們也可體會,小斑斑不是我們想的,會對我們有感情的。
如此說的諸般言語,從安萱的生命修行的思考方式中,可以分析出,愛心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於小斑鳩的執著。而熱心於指導如何餵食的語言則反映著自我為是的潛意識,自我為是呈現著哺乳類動物都具備的自尊與自信,所以指導別人以及主導事務的現象在生活中四處可見。
更可以發現,人們事實上活在自己的意識所形成的空間裡,而這個空間卻非真實存在。故以小斑鳩為中心所形成的種種言詞,都反映出發言詞者本身的意識空間。譬如看見小斑鳩黏著我,自己喜歡小斑鳩留下的意識,會創造一個幻想空間,就是小斑鳩後來
小斑鳩對鐵欄杆的意識成為限制它行動的框架
天賜給安萱一部「善惡經」,對於人性的拆解與修行途徑真是直入其境。
在安萱從事的種種行善與協助工作中,也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事人主義」。養這隻小斑鳩,要回到小斑鳩的真正意識去思考,才能不入迷思。
青山飛羽,飛出一切框架,至無意識界。
無意識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一斷一,見二滅二
親子教育與成長學習
現在,天又送了一隻小斑鳩來了。天知道我一直都喜歡,所以來考驗我對「喜歡」這兩字的修行。
鴿鳩科實行一夫一妻,大自然中也沒看到牠們群聚,而且一生,牠們只有配偶與窩內的下一代。各位認為它們意識中具有家庭觀嗎?是否相反的,是因為我們的意識界中自己存在有家庭這樣的觀念,所以是自己用自己的意識去解釋鳩鴿的行為?
安萱的生命修行,談的是不執於物質界中的一切存在、聲光、形象、概念等等。但人必須活在實際的塵世中,練習「有緣斷緣,無緣不招」。生活中會一直有相對關係產生,就用「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來處理。
緣分緣分,是人間眾人所說的,發心要修行的人,就是起覺悟心的人,因此不再有緣分的概念,也無緣起緣滅,只有「關係」。「緣」生情,而「關係」只重「責任」的完成,以及過程中耐心所需的基礎,也就是「愛心」。最終,要從人生一趟修出「快樂心」。終極的快樂心就是佛的「涅槃」,道的「清靜」,基督的「聖潔」。安萱修行不難,也無大道理,就是生活中種種關係的處理。
如果意識中「無緣無聚,也就無離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