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昨天發的七星山遊記,我同學回我說讀我那篇七星山回味無窮,我跟他說,我自己最喜歡那句,眾人爭上不知人間差不多處有悠哉。
剛好另一位佛教某山頭的會友問我說:「人間差不多處有悠哉」~此䖏何䖏?
我回答如下並因此順便闡述了安萱內容:

要讀在主峰前寫的「人間差不多處有悠哉」一句,要從前面在東峰上時所寫的讀過來:也 從東峰看主峰,總說人要努力上進,總是看著更高的位置
這句話寫著一般人生的追求。身在公門,我從就職起最討厭的就是人家會不斷問我現在是幾毛幾,又什麼職位是幾毛幾;在海巡時就來問甚麼職位相當於警察哪個職位,請問,人一定要想這些職位追求高峰嗎?所以說,到了主峰前不必到主峰,就說,在這裡差不多」;這差不多的處所就是最好的位置,最悠閒,且看主峰山頭多少人在擠呢。我就在這差不多的這裡的路邊岩石上悠哉的吃著我的麵包與喝水,也笑看一群一群前往主峰的趕潮人。
這所以經過主峰時,又用了一句來結尾:雖然高處矮群山,應向白雲問蒼狗。別喜身在主峰高點可以驕傲群山矮,焉知一切都在蒼狗白雲間。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而生命就是時間,豈在忙著追逐高點?
現在我們退休了開始完全執政自己。哈哈。

但我們把時間用在那裡去了呢?
有些人進了宗教,但宗教究竟嗎?對眾生功能如何?
在佛門中說佛法好而矮道教。在道教說修道才是實修,在基督教說佛與道是魔。事實上他們對於生命各有理論,但都是站在自己的高峰上談,妳走到了哪個山去就聼那山上的人講道,他們說的本來就是對的,並且因著我們的善性因此讚嘆佩服,只是我們不知自己正在附和著一個主峰的形成,而自己也迷在山中,不知在這"對"中也存在著問題。這所以諸天設定安萱的出現,只論"善"。是各宗教的最大公約數。在各主峰間,只要是善的,就是差不多處,非必人在主峰。觀世音菩薩庇佑眾生,安萱也在眾生中提供實體的協助,而感恩行善修心也契合各宗教實義。
安萱勸人生命的程序上要先培養自己具備最單純的感恩、行善、修心的信念,這是自己生命中應並重的三件事。這也是我們進入宗教之前的必修課程。對這三件事要全部來自於自發心,而非為了宗教。之後,進入宗教的門我們才會因已修心而具備聞思行省的思考習慣,我們在山中不會迷失。
未經此程序,大部分已在宗教中的人都很有自信並不會覺得自己迷失,而是更堅信自己所聞,這只好由自己去省察。
不論信不信宗教,安萱推行的對社會大眾都是可以被自在的接受的信念,強調感恩、行善、修心,可以對社會善方向發生實際效果。
安萱是一個思想體系,不是只有表面的行善而已。它也是一個社福與環保總綱,不是細碎的行善工作。

1027月中進駐安萱會所申請電話移機,電信局小姐打來說給我號碼2***-5595。我聽到5595嚇了一跳。5居一切中央,9是最大數,而本里居然也是中央里。我想安萱沒這個格,為何給我這樣的安排,擔子好沉重。後來我想通了,居中,指居於一切慈善公益的中間去提供協助。最大,指所有宗教與心靈團體的最大公約數。而這也是安萱目前進行的。
這樣認知後,沒有驕傲感,不會自以為安萱將是一個山頭,地位居於最中央又最大。安萱只是一個推動善念來服務個人與各慈善機構的概念與機制。即使去年底行天宮關聖帝君在某場合來告知安萱現在的會所是他所安排,我們也因此知道這是任務,不是擁神而驕。

生命有限,時間用在那裡呢?我常跟朋友說,妳現在去參加一個已經形成的大團體,只是一片葉子。但在剛要起步的安萱,妳是枝幹,將長出很多葉子,而同時,妳可以在安萱實行原來那個團體的理念,不必放棄,也沒有衝突,因為安萱是涵容一切善沒有區別的,如果不能離開原來的山頭來安萱從事實際的社會工作,那才是奇怪的區別心。所以要把時間用在那裡呢?因為推動安萱是現時代社會真正所需,這所以我沒進佛門。
我有皈依,但相信安萱才是真正在有形世界中推動佛法於無形。所以論佛我就是佛門中人,論道,我也是道中人,論基督我也是基督人,我認同也承受了所有的善念。
各宗教的差別點在,對於生命去處的想法。因為各宗教說法不同。而我,沒有生命,所以沒有想法。只知在活著的時候,推動善。也因為不在任何山峰上,所以我推動善,沒有任何山峰的差別想。(上面說沒有生命這點涉及一些哲思,不在此論)

現在人都崇拜形象,而我主張的是自己要聞思行省不要崇拜而失去思考習慣,所以安萱也不像宗教要造神甚至型塑個人偶像,讓大家尊敬崇拜吸引信徒。

我的工作是努力工作。

本來安萱的三大宗旨是敬天、行善、修心,但有會友恰巧來,提出了感恩概念,將敬天行善修心改為感恩、行善、修心,更貼近云云大眾;也與安萱現在實際推動的作法完全契合,譬如我現在三餐都先感恩感謝碗盤中的生命,也勸人生活上凡事感恩與祝福。這不是大道理,但就是大家都認同的想法。
凡神的安排在實體上都只能用恰巧解釋而絕非恰巧。謝謝她恰巧來修改。
最後,要說明一下我對宗教的態度。我並非說安萱優於宗教,不是說來安萱不要從事宗教。我強調的是程序,從小父母要教導子女感恩、行善、修心,以後再由他們依個人因緣去信仰宗教,時代不同了,父母也不應從小灌輸子女應信何宗教。至於安萱,則是提供大家來進行感恩、行善、修心的空間。
對於生命去處,我勸人相信宗教,相信神佛。一般人如有宗教信仰,最少在面對死亡時,心中有定。
而且安萱事實上也一直受天的協助,或許說是天在推動。因為如上所言,凡神的安排在實體上都只能用恰巧解釋而絕非恰巧。
不過宗教在天,而在大地推動宗教的是人。所以不免發生問題。
而安萱的善則是避免發生問題的根本基礎。
有興趣,單就這一個字,我們就可以闡述很多內容。
歡迎您一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