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斷食記 – 金秋美景夕陽紅,八十人生不過冬

     金秋美景夕陽紅,八十人生不過冬                            青山飛羽

序文:

本文談的斷食不是為了促進健康,更非自殺;

而是談如何善終安寧,每年對自己衰老狀況以斷食進行測試,以進行善終。

善終安寧,不是只有過世前病危進行安寧醫療而已,而是要從我們實際要面對的老化過程開始,心理上,生活上如何處理,可以快樂的終老。

人生八十不過冬,也不是只活到八十,是八十以前把想做的趕快完成,八十以後不再求長壽。因為之後的器官衰弱,日復一日,活力消失,眼耳鼻舌身退化,生趣不再,難比青壯。

此時,知道生命實相的人,就不再戀棧,八十以前把自己想做的事完成,心無罣礙,就是安寧,晚年再以本文內所述經驗,可以完成善終,解脫肉體。

本文:

有些朋友問我為何斷食,我回答:「準備死亡」,就嚇了一跳,為我緊張。

每年斷食五天,這是第三年了,一面斷食,一面修心,很有趣。每年斷食,從斷食後身體的情況,可以測試自己衰竭的程度,知曉天命,安排善終。

話說前年,某日上午腹瀉,因一向認為,有病不應輕易近藥石,生病可以提升自體免疫力;所以胃腸有問題,就直接斷食,讓胃腸淨空休息,如此到了第三天就完全正常了,可是也沒有明顯的飢餓感,有時覺得胃空,喝一杯蜂蜜水,也就舒服了,於是起了一個念頭:既然斷食,一不做二不休,何不連續五天試試。

到了第五天,一樣感到很有精神,下午拿經書上芝山岩惠濟宮的經書流通處放,竟迷糊的把手機遺落了,待下山又走了十幾分鐘,才發現手機沒拿,緊張啊!半跑半快步趕回去,跑過雨農橋,看到那個直攻而上的好漢坡階梯,只想快點到山上,居然直接衝上去了。感謝天,找回來了,當下,也沒虛弱感。

這次經驗可知,斷食五天,沒問題。由於從事生命修行,就把斷食結合了起來。

從事安萱的生命修行多年,方式是:從天文、生物、生理、心理、社會、各種宗教、命理、靈魂、哲學等深廣周圓的探索生命;而安萱也推動幸福老伴方案,談真實的生老病死問題,這是人生確實要面對的,因此安萱生命修行的內容不只談心靈與神、佛,而是把無形的信仰在有形的生活中運用與思考。

有些人不重視靈魂的存在,那就不用談生命,他們此生只論經營當下與享受,自己限制了認知,但是此生結束時,萬一結果並非只是自己所認知的那樣,就會來不及修正。因為,修行的過程已經結束了。

那麼要如何修呢?金剛經說,要修「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中「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生活中面對各種人事物時經常會出現的,而「壽者相」是自己戀棧此身,也就是想活久一點,在面臨老病與死時,此等意識就會出現。有些人老病死未到,健康時大言不畏死,惟命總有終時,其心念狀態如何呢?我因此自問,從現在活著到臨終,自己真的能去壽者相嗎?沒把握。

人生,大家本來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但進一步思考,更要注意:七十之後幹甚麼呢?大家都說要把握當下。

於是,有些人去學才藝,有些人去社區大學上課,有些人吃喝玩樂,有些人忙著保持健康,想活久一點,迴避著老病與死亡仍然會到的事實。

如果檢視自已現在所重視的,所喜歡的,所珍惜的,所進行的一切一切,其過程所消耗的,結果所產生的,死後有用嗎?許多物資與知識是否成了垃圾?或者成了危害?於是要問,自己的時間只用於這些嗎?能否分一點時間去了解生命真實的需要?

生命,簡單的說,含括了身體的生活與靈魂的狀態;在空間上,此生有形身體所遇的物質界人事物會變化,在時間上,自己對物質變化的認知,會決定無形的靈魂的轉變,以及此生結束後,靈魂的未來。故從生活中修改意識、提升靈魂本質,才是生命的重點。

如果我們七十後,能用心於生命的修行,我們到了八十,心靈將是豐富、燦爛、美麗的。而八十之後呢?

如果人生如春夏秋冬,依目前大家的壽命,八十就是秋天,而八十之後老病與死開始出現,人生轉成痛苦就是寒冬來臨;未修者因具有壽者相的意識,只會裝樂觀地想,反正好好保持健康,要「活下去」,苦,不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有修行者除了擁有快樂的金秋,如果修到壽者相意識很低很低,對老病死的處理,也不會冒著可能的病苦,追求「活下去」。

所以人生要努力的目標,一方面努力修行,心靈美麗,一方面修八十後不戀棧,不自陷於寒冬,因此說:

金秋美景夕陽紅,八十人生不過冬。

期望自己八十的時候,修行可以有點基礎,此時生命雖已如夕陽,心靈是圓滿快樂的;又因去除了壽者相的意識,在八十後,可隨時自在離開此生,去到更美好的空間。此生何必用寒冬來結束?

一位安萱擔任華山基金會志工所服務的百歲阿嬤,一生信主,教友都愛她,但是兩年前體弱被醫生插管後,回到長照機構,臥床躺了一年半,一直抱怨沒有給她吃、沒有給她喝,美麗的晚年,卻是以痛苦的寒冬結尾。還好,結束了。感謝主,帶她離苦回天鄉。

故,如何做生命修行,且可以「八十人生不過冬」呢?如何去除壽者相的意識呢?這需要用安萱生活實修的概念,踏實的去進行,不應只是自我樂觀。

由於老化,體力、智力衰退,人生七十五起就難修了,八十更難,沒經驗的人不會相信的。故,要修,就是現在,馬上開始。

另外,安萱十方善空間以生命修行為目的而行善,多年來擔任華山基金會志工,執行照顧獨居長輩的工作時,用心觀察一尊一尊老菩薩的老病死與離開,以及在安萱參加幸福老伴聚會學習生老病死的專業認知,從多位長者以及自己年老親友的臨終實際過程,知道,衰老,到了一定階段,會吃不下,自己的姊夫當年就是如此。開始吃不下時,姐姐就三餐準備他愛吃的,吃多少就多少,不勉強他,姊夫起居如常,兩三個月後的一個早上,姊夫覺得那天比較累,想再睡,結果十點多再去叫他,已經在睡夢中安祥的走了;安萱另一位會友的老爸爸,也是如此方式,維持四、五個月後,一針都未被扎,毫無受苦的離開。真是好命啊!由上可知,飲食方式是衰老時善終的途徑。而斷食,可測試自己衰老轉成衰竭的程度,進行善終。

現在體力充足,雖距終老尚遠,馬上開始以人生不過冬之概念,進行逐年斷食的生命修行,準備善終,體力上、心念上是最適當的;否則年老了,只想喝高單位的胺素維持不死,更難說放下了。

以生命修行起念,趁現在健康時每年進行斷食,用心體驗自己逐年衰老的變化,方可從中體悟「諸行無常」的道理,知道人生有時盡,起不戀棧一切物質擁有之念,更願放下最大的物質擁有,就是自己這具會老病,卻難再提升靈性的身體。故我們想歸主,想皈依佛,都需在此時健康不錯就用心實踐,深植善終之念。

人一生不論如何叱吒風雲,命好不好,卻決定在晚年好不好走、心放不放得下、最終那段苦或樂的感覺。

一位一O八歲的阿嬤,還可以在室內自己走動,靠著手持助聽器還可勉強溝通,但已無法出門了,別說視茫茫,齒牙動搖的不便,最重點是與她可以聊天的親朋好友都已過世,無人來往了,但她腦筋卻很清楚,反而增加了生活的枯燥與寂寞。無人可談心,這點只要五十歲開始參加安萱的「幸福老伴方案」就可解決,但本身衰老的痛苦,就只能自己承受。所以她常跟我們說,「人,活的老不好啊」。

許多人,飲用高單位胺素營養奶延壽,但無論如何,挽不回視聽咀嚼、口感品嚐、行動起居與言談溝通等等生活品質,日子枯燥,更要麻煩別人幫忙坐臥、洗澡、餵食、子女勞頓,甚至不知要花多少照護費,而自己也陷入循環不已的醫療痛苦中,但就是活著,活著。佛說,人有壽者相,說的真好。

所以,生命,修行,人身,「不求活得老,要過得好,走得巧」。

最困難在如何走得巧,通常晚年要面對病苦纏身,這也是生命要我們去認知的;所以如因病苦而想離開,用自殺式的安樂死,就不是「走得巧」,與生命修行是衝突的;不論有無病苦,臨老應隨緣自然離開,而生命修行的重點在離開時的意識狀態。

我自己未來呢?隨胃口飲食減少,不特別增加營養,五臟六腑之病不醫療;這些容易做到。但想完成生命修行,修壽者相意識盡空,則自知不容易!因為此生身體出生後牽引的種種關係,意識不免牽掛,斷滅困難。我真的不是聖賢啊!進行斷食,或有幫助。

思考幾位長者老病死的實際變化,融合各種心靈與宗教的生命理念,也從生理學上思考,最後體悟到:「相當老時,隨體力與胃口降低讓飲食自然減少,不加營養,就是善終之路」。故現在體力尚足,每年進行斷食,習慣於飢餓的體驗,終至某年斷食後,體力明顯衰微,起床亦需人助,就知時辰不遠矣,於是斷食後更少飲食,可迎接自然善終。以生命修行為念斷食,在此五天中,進行的不只是體悟飢餓中器官的感覺,重點在意識層面;非節制口慾,而是修口慾盡無;非求排毒健康,而在修意識「不著此身,壽者相盡」。

於是決定開始了長期以至年邁,每年外修斷食五天,內修意識盡空的程序。

佛法很科學的分析,人在身體方面的意識,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安萱位在台北上班族集中的伊通街,斷食中,特別是中午的人潮湧向餐食,視、聽、聞、以及胃腸的飢餓,都在引誘自己嘴巴。真是考驗啊!

前已斷食兩次,第二次斷食時,同樣在第五天,午後去天母,有人捐二手衣服,居然用很大的箱子裝了三大箱,每箱大約三、四十公斤,還有兩三個小箱,自己還是搬上車,回到安萱是二樓,也搬著爬階梯搬上去了,沒感到斷食五天後體力有差。所以目前年齡,斷食到了第五天,仍是生龍活虎的。

但是嘆氣吧,老化必然會逐漸明顯的。生命修行讓我知道,「自信不要強過自然」,要接受自己會老,以及注意自己在老。

六月廿二日,開始進行二O二二年的斷食,以只飲不食為原則。平常起居,自己將檸檬切丁榨汁用蜂蜜醃漬,每天早上沖蜂蜜檸檬水,晨起空腹時用馬克杯喝三杯,然後早餐,餐後一杯咖啡,之後整天喝茶,到睡前閱讀,一面享受三分之二馬克杯的熱杏仁。斷食五天中維持了上述基本習慣,因空腹,茶只喝重發酵茶或全發酵茶。水分,是斷食中很重要的體力支撐。

開始斷食第一天,早上喝水前空腹磅體重六十五公斤。因冰箱中豆漿有剩,溫熱後喝了一杯。之後喝咖啡時享受了一塊巧克力,到下午五點仍無飢餓感,晚上睡前亦無飢餓感。

第二天,早起準備蜂蜜檸檬水時,胃部有細微的空腹感。喝檸檬水後,將剩下的一杯豆漿解決了。下午,有空腹感,看到剩一顆奇異果將壞掉,就很有理由的也把它處理了,並且配上一個巧克力。全天仍無飢餓感,晚上還去師大附近走路跑了三家二手書店,買了一本「死亡哲學」。

第三天,早起時胃部有空腹感,但全天仍無飢餓感。不吃,還有一項好處,不用做晚餐,更不用浪費時間吃,所以傍晚直接又去二手書店,擔心血糖降低暈眩,出門時帶一個貢糖,結果沒用上。回程等公車時,看到賣煎餅的,並無買來吃的意念,卻引動了吃那貢糖之想,就問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就笑笑。

以生命修行斷食,不只斷食,在練習生活中不為所見所聞所思而起念,如果起念,就練習斷念。

第四天,早上就規劃了下午要快步走。中午一時多,有飢餓感,但持續不久。下午四點半,感到胃部有可能是被茶水洗過,有胃液稀薄的感覺,吃了一小塊方塊酥保胃,立即改善。之後又去師大附近二手書店,十八時十八分,開始以快步走回安萱,十九時五分回到。路程沿著幽雅的青田街、臨沂街,也欣賞其間的歷史建築,途經永康街時,看到一向熱門排長龍的蔥抓餅只有一個人買,也湊過去買了一塊,計畫拿回去冰凍,等停止斷食後第一天當早餐。拿過手,好香,想嚐一口,胃也告訴我它空了,但原則是不可食,於是問自己,需求來自生理還是心理?就不理。乖乖,把餅塞進包包吧,把香味也鎖進去,眼耳鼻舌身意都止息。

這個晚上是周末,看電視影片時享受了五十西西的梅酒。精神體力都如常。

第五天,六月廿六日,整天會感到腹部空空的,但非飢餓,自己也不曾動念想吃即使一塊小餅乾,當晚精神也都很好。

就這樣完成了五天斷食。

翌晨,空腹磅體重,六十一公斤,少了四公斤。所以想減輕體重的可以試試喔,免費,又省餐食開銷,划算啊!到了七月二日,已經恢復平時一日兩餐進食六天,七月三日晨,磅體重,六十三公斤。

斷食除了自己的生命修行,也是利益大自然的環保行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人每年斷食五天,就可節省全球七十三分之一的糧食。如果斷食有益健康與善終,也可節省醫療消耗。

人間一切人事物,平常外觀靜態,事實上都在動態中,因外觀一時不變,我們習以為常。當變動到達臨界點時就崩塌了。轉變出現,我們將無法調適。故此時斷食,心起念此生時間有限,所以要更積極的生活,盡應盡之事,享受但不執迷,不拒長壽,也不求長壽;更進一步修養臨終時的意識狀態,從超越不捨得此身體的壽者相開始,要超越此生與此身體有關的一切人事物關係。每年斷食,可以逐年感覺自己的衰老,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空相」,也提醒自己要趕快把自己還沒做的、還沒處理的完成,心清無礙,瀟灑自在,每年斷食,隨時離開。

切莫只說,退休了,好好享受人生啊!

(安萱:02-2506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