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斑活動力越來越強了,只是挑食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還好已經接近可以野放了。
8月29日開始,為小斑斑準備了牠隨時可以喝到的水,所以改用這個杯蓋裝水較穩。
喂喂,水是要倒在杯蓋的,到杯蓋去喝,不是在水壺嘴喝,沒規矩,要加強教養(^///^):
早上,再把牠放在到陽台的門上橫樑,讓牠繼續觀察外面,為野放做準備:
上面這張陽台門的照片我是從裡面的桌子拍的,拍完我也過去陽台門前的桌子工作,但牠在橫樑上沒呆多久,反而飛到裡面的桌子上去了。牠這次並未如過去總是飛來找我,也就是說,牠的行為已經開始轉變了。意識中對於母鳥的依賴降低了。
突然,牠那兒傳出說話的聲音,怎麼了,小斑斑像黑蛇白蛇,變成人,會說話了🥶?
乖乖,居然按到廣播鸚鵡要吃甚麼食物,所以是在抗議我給牠吃的不好?
牠的行為比較不像以前黏著人之外,並開始經常自顧自地在梳理羽毛,把羽毛屑屑掉的到處都是,明顯地此階段體內的荷爾蒙開始引發牠更換正式飛行用的羽毛了。於是,安萱陷入黃金蛋與毛屑屑同時轟炸的戰場:
今天難得,食慾比較好喔:
並且開始有比較長距離的飛行,動作也較熟練了,為牠高興:
飛到貼牆壁的小桌那裡,接下來飛哪裡呢?嘿嘿!這是我的晚餐,不是你的,不要來! 夜深了,飛來我桌子前窩著:
8月30日,繼續把牠放在橫樑上觀察外面:
早上食慾又變差了,反反覆覆,真的很有必要早日野放了。
開始針對時間與地點思考、討論研究,決議:
時間考量:1.在安萱,不比到野外世界生活多樣化,推測牠是吃厭了所以挑食。因為吃得不正常,體重都沒增加,對牠健康不好。2.牠此階段肌肉筋骨開始成長,應該到外面做較長程的飛行,鍛鍊力量,目前只在室內短程飛行,沒有鍛鍊的效果。
故決定明天就去野放。
地點考慮:1.牠如果不畏懼人,可能會跑去接近人類,有危險,應送到野外人較少地點。2.撿到小斑斑的地點位在社子基隆河堤內的住宅區巷口,因此決定載牠到河堤外野放,野放後牠可以自由在河堤內外移動。
今天,牠仍然喜歡有伴:
8月31日,牠好像有神通,知道今天要去野外囉,早上顯得比較有活力,先吃吃喝喝:
然後到處探險,這是第一次在室內如此到處飛,到處看:
早上小斑斑顯出想到處逛的行為,與之前日子都不同,這就是成長吧!想像牠如果是由母鳥帶著,現在應該到了要離開去獨立,自己開始闖天下了。早上必須出門去社子陪一位阿嬤,從士林捷運站出來時看到這一幕,一看就知道躺在地上曬太陽的一對是父母鴿,站在上面黃線上的兩隻是子鴿。一家四口沒有分開。另外,鴿子本來就是喜歡群聚的。
注意另外這一隻花斑子鴿的左腳也是腫大的,與前面看到的那隻小斑鳩一樣疾病:
難道現在野外的鳩鴿類有這一種疾病流行嗎?為何短時間內看到兩隻,而且都在士林區?中午後回來,見牠自己飛到橫樑上看外面,太好了,很正確的行為發展,真的可以野放了。
其次,牠不像以前看到我從外面回來會很興奮,這次我叫牠一陣子,牠並未立即飛下來,也就是說,DNA在牠身上的設定,此階段已經發展出牠要去獨立的意識了,這有點像我們現在說子女有叛逆期一樣,如果我們從斑鳩學習生命現象,就可以體會自己子女的反應只是被大自然設定的行為現象,子女的意識是受到DNA操控的。
天生的,從小愛動物與農作,養過很多種動物,很小時,在水溝救起了一隻小鴨,它竟然因為印痕作用只跟著我與家人,白天跟前跟後,晚上我們睡覺它也窩在床前。
之後,在從事生命修行,體悟了實相世界與真實空間後,知道應起「不結緣」與「斷緣」的心念,所以談的是對一切人事物的意識,全部斷滅。故從此不再有養動物的慾望。
但有時天還是會安排緣分考驗我。2001年租住新店景美溪邊,有一天下雨,上班前聽到後面廚房有小貓聲,查看居然是從廚房的屋頂破洞掉下來一隻小貓,眼睛都被眼屎糊住了,到外面去也找不到母貓,只好收留。我有豐富的養貓狗經驗,所以手腳很快的,十分鐘清洗搞定,就拽在外套內帶著去辦公室,先把牠放在辦公桌上了。後來,有一位女警喜歡,就送給了她。雖然斷緣,這小貓非常非常乖巧,我們的相處也是我美麗的回憶。似乎是天要賜我的一段快樂,也是一個我是否會迷入的考驗。
緣起緣滅,天給安萱的第一個生命修行訊息是:「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所以在安萱把所有人事物用關係看,而不說緣。一切關係都用上面四個原則去思考與應對,責任誠信是自己應完成的,愛心是願意捨己幫別人的,快樂心是給自己的,也是生命修行的重點。所以我們都活在紅塵中,而從紅塵種種修出內在一片清明與沉靜。
小貓是前塵,小斑斑是當下。跟小斑斑在一起也是快樂的,但快樂是情緒,快樂心是境界;修得很好的快樂心,在基督是聖潔,道為清靜,佛為涅槃。小斑斑的意識界不知何謂修行,就只是當下,我讀書,牠也要來讀書:
牠到處撒黃金,也生氣也甜蜜,飛到冰箱的盒子上要用時才看到:
三坨,不知幾兩重,價格不菲:
話說下午野放。 帶牠到了社子堤防外,現場一片廣闊草地,樹很少,有幾隻八哥,偶然看到喜鵲,但是沒有斑鳩,顯然不適合斑鳩野放。商量後決定帶牠回安萱,從陽台以小斑斑自主方式野放,讓牠在陽台上生活,自己逐步探索外面世界,自己飛走。安萱對面包括頂樓事實上有不少樹:
回到安萱打開前陽台門,牠第一個動作又飛到橫樑上,把牠帶下來,引導牠出去,結果:真沒膽的傢伙。
沒辦法,用一點強制力把牠帶到室外去:
一直沒有進展,16:10,進一步把牠直接放到欄杆上面去看外面:
安萱在二樓,與一樓前的巷道很貼近,16:40,牠飛下來了,不過剛在欄杆上時對於經過樓下巷道的機車汽車應該已經習慣了:
飛下來後又誘導牠到陽台上去,牠喝了口水後一直待在那裡沒有要進來,但是擔心晚上有貓,所以最後還是呼叫牠進來了。期待,期待牠明天會飛到對面樹上去遛遛,逐漸飛向自由的天空。
9月1日上午,打開陽台門,自己並沒要出去,也是放在手上帶牠出去。然後保持門開著讓牠自由進出,牠今天上午10點多就飛回屋子裡了。必須再帶牠出去。
在外面比較好玩啦,這個笨蛋
還可在幾個盆栽內翻東翻西。有時會看到牠吃東西,不知吃甚麼?
9月2日早上小斑斑沒有直接飛屋外到陽台,仍飛到橫樑上,之後才轉變成一飛就到室外陽台。把門整天打開著,讓牠自由進出。如果我沒有出門,經常牠會想進屋子來。一直期望牠能自己飛到欄杆上看看外面,也飛到對面圍牆的樹枝上,擴大活動範圍,可是沒有。於是又想了一招,早上牠出去後就把紗門關起來,不讓牠進來。牠會嘗試,並且表演戰鬥機三百六十度大迴轉:
9月5日傍晚,出來看看牠在幹嘛:
9月7日早上七點半把牠放到更高的點上面,期望牠自己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沒多久,牠又飛下來到盆子內去東翻西翻了。有點像在野外從樹上飛到地上找東西吃一樣。但是靠近中午十,牠居然自己飛到這個高點:
晚上我晚餐,牠到我旁邊站在書堆上:
我開始工作,牠來指導我說,書中自有黃金一粒:
9月8日。分離的日子。
早上臨時想到,牠即使站上欄杆也都是回來,不往外飛出去探險,是否因為沒有母鳥帶,沒有勇氣,或者是蹲在欄杆上視野不夠看不到外面寬廣的世界。因此把牠托在手掌上,伸出去到欄杆外;牠突然變得很興奮又緊張。然後跳到旁邊的廣告箱上。
計算07:26:30把牠托到外面,07:28:12緊張的回到陽台內,在外面才一分鐘四十秒,真沒膽的傢伙,可以站在外面多看看呀!感到失望,但.......
接著就變傷心了。
看牠跳回來,不理牠,就到後面廚房去準備早餐,半小時後出來,找不到了,可愛的小斑斑走了!不告而別太狠心!只顧自己,飛向自己生命的空間😲。
為何把牠用手托到欄杆外,牠就飛走了呢?牠以前也有兩三次站在欄杆上向外看世界啊?牠可以飛出去啊!可以飛走啊?
一切行為都來自意識,牠在想甚麼?。
是否牠的意識認為欄杆就是世界的邊緣,站在欄杆上,不能超出這個邊緣,因為我這隻母鳥也從未出去過這個邊緣,因此牠的意識中,欄杆成了牠的意識框架?也就是說,由於牠自己界定出這個框架,一個與事實不符,界限著牠行為的界線,生活與認知留在一個牠永遠不敢超越的空間內。
當牠被托出去欄杆外時,牠驚訝的眼神與跳過來跳過去的舉動,顯示了牠突然發現原來界限是可以超越的,牠是驚訝,還是驚喜,看牠從欄杆外衝回陽台內,是如此緊張!
我當時應該體會到牠的意識已經突破,但我擁有的意識是:牠總是留在陽台,這麼快回來,又要在陽台內呆著。我用我的意識認為牠就是這樣的意識。
我錯了。
養了一個月,想錄到牠離去的身影,錯失了。
小斑斑剛來到安萱,很多朋友提供我各種建議,而他們並不知我的認知,以及會如何進行照顧小斑斑,人們用他們認為的我這個人是如何如何的意識,加上他們自己對應如何照顧野生雛鳥的想法,叫我如何如何。
人間,生活中多少事,人們不斷地以善意在當老師,告訴別人要如何如何,
但是,我們告訴別人的真的正確嗎?甚至於,我們真的比對方懂得更多更深入嗎?
更重要的,對於事情,我們正確思考過了嗎?我們真的認知實相了嗎?
宜蘭有一位先生也救了一隻小斑鳩,他居家附近環境有樹林,長大飛走了的小斑鳩,主人呼叫它時還會會來,人們看了這影片,用自己的愛心意識,會認為鳥也是有感情的。
研究了這支影片是去年9月30日貼出,內容是好幾段剪接的,分屬不同的成熟期,一開始出現的這隻最成熟,頸部斑點較為完全,其餘內容都還是幼鳥,但一樣會飛 了。
記者說是七月檢到雛鳥,所以已經3個月大了,羽毛將越來越成熟,然後開始求偶,而後就如所有的斑鳩一樣,此生只有配偶與繁殖,對於如同母鳥的主人並無感情。只留待回憶。片中說是我個人所知,因為外表已經成熟
這隻在是因為它還沒到求偶期,現在回來,只是因為熟習這個叫聲,也熟悉這個房子內的一切。而回來,不是因為它認為有安全感,而是因為沒有不安全感。
或者我們只是跟著一隻自己也把自己限定在框架中的母鳥,使我們自己的生命也限縮在不實際的框架中,自以為很努力又滿足的過了一生。
特別在宗教世界,自己信仰之深,反映在對別人勸諫之積極。
政治
宗教
文化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愛這隻小斑鳩,意識上想要它一直在身邊,我們就進入對它會一直愛我們的幻想與執迷。
人類具有最聰明的腦筋,意識最強,也因此人們總是活在自己的意識所編織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就是自己所有思想與言行的框架。我們用自己的意識拘束了自己,也成為一切情緒的來源。
跳出框架,歸零思考,自在不受拘束,才能獲得真理。所以叫做:青山飛羽。
這時,我們也可體會,小斑斑不是我們想的,會對我們有感情的。
如此說的諸般言語,從安萱的生命修行的思考方式中,可以分析出,愛心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於小斑鳩的執著。而熱心於指導如何餵食的語言則反映著自我為是的潛意識,自我為是呈現著哺乳類動物都具備的自尊與自信,所以指導別人以及主導事務的現象在生活中四處可見。
更可以發現,人們事實上活在自己的意識所形成的空間裡,而這個空間卻非真實存在。故以小斑鳩為中心所形成的種種言詞,都反映出發言詞者本身的意識空間。譬如看見小斑鳩黏著我,自己喜歡小斑鳩留下的意識,會創造一個幻想空間,就是小斑鳩後來
小斑鳩對鐵欄杆的意識成為限制它行動的框架
天賜給安萱一部「善惡經」,對於人性的拆解與修行途徑真是直入其境。
在安萱從事的種種行善與協助工作中,也培養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事人主義」。養這隻小斑鳩,要回到小斑鳩的真正意識去思考,才能不入迷思。
青山飛羽,飛出一切框架,至無意識界。
無意識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一斷一,見二滅二
親子教育與成長學習
現在,天又送了一隻小斑鳩來了。天知道我一直都喜歡,所以來考驗我對「喜歡」這兩字的修行。
鴿鳩科實行一夫一妻,大自然中也沒看到牠們群聚,而且一生,牠們只有配偶與窩內的下一代。各位認為它們意識中具有家庭觀嗎?是否相反的,是因為我們的意識界中自己存在有家庭這樣的觀念,所以是自己用自己的意識去解釋鳩鴿的行為?
安萱的生命修行,談的是不執於物質界中的一切存在、聲光、形象、概念等等。但人必須活在實際的塵世中,練習「有緣斷緣,無緣不招」。生活中會一直有相對關係產生,就用「責任、誠信、愛心、快樂心」來處理。
緣分緣分,是人間眾人所說的,發心要修行的人,就是起覺悟心的人,因此不再有緣分的概念,也無緣起緣滅,只有「關係」。「緣」生情,而「關係」只重「責任」的完成,以及過程中耐心所需的基礎,也就是「愛心」。最終,要從人生一趟修出「快樂心」。終極的快樂心就是佛的「涅槃」,道的「清靜」,基督的「聖潔」。安萱修行不難,也無大道理,就是生活中種種關係的處理。
現在,天就給了我小斑斑這個關係。我會喜歡上它,捨不得它離去嗎?
如果意識中「無緣無聚,也就無離無去」。
以自己的意識解釋所見
意識桎梏了自己的思與行
意識不清晰
緣與關係
執著已經過去的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因不同的處理得到不同的意識與心情
颱風夜